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中國勞工階級如何形成?

抗爭要在地化,要在地團結才會有反抗力量,這似乎是常理。但一位中國內地城市的工運組織者,告訴我不同的視野。

他年輕時在珠三角印刷廠工作了十年,一次的趕工,連續工作三十天每天12小時,結果集體發生慢性神經氣體中毒,雙腳舉步維艱,住院一個月才逐漸康復,走過調解訴訟,也開啟了他專研勞工權益走向維權之路。

後來他返回內地都市繼續他的維權運動,面對中國沿海工廠大舉內遷,他分析,內地工人集體反抗意識薄弱,難以形成團結群體。他認為在沿海地區,工人都是出身內地的農民工,如今很多農民工已經在沿海工作超過十五年,在沿海無法落戶,家鄉也已經沒有農地容他回鄉的空間,再加上下班假日同鄉都群聚一起,一旦發生勞資爭議,在已經沒有退路之下,通常集體抗爭手段激烈。


 而在內陸都市工廠工作的勞工,雖然都居住在工廠宿舍,但其家鄉只在一兩小時車程的範圍內,假日都回家,即使遇到權益受損,嚴重就回家大不了不幹,假日也都找不到人組訓教育,比較難形成集體反抗意識。

這在民主國家政治人物擔心選票流失,會積極回應在地者抗爭,大不相同。民主國家有個洩洪道,可宣洩壓力,不過以中國這種中央集權體制,就好像一個壓力鍋,到某一個臨界點,其內爆的威力將非常巨大可怕。 _MT_SEPRATOR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