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選後,再戰2008?

1160760884.jpg

選舉結束,相信有許多人批評這是一場空洞的選舉,所有的選舉焦點都不在縣政層次的公共政策辯論上,而是是在政黨天王的對決上,候選人不見了,地方性公共政策的辯論不見了。並以此來總結,比起國外「理性」的公共政策辯論,台灣的選舉水準顯然有待提升。

但是我們必須思考,在現實上,有多少選民在蓋下候選人戳記的那一瞬間,是以何種判斷標準來決定?選民有真正去想想這些現任縣市長過去作了什麼政績?而挑戰他的候選人又提出多少有創意的建設藍圖嗎?還是以「政黨血統決定論」來判生死?

綜合各大報的分析,這次泛綠隱性選民在最後關頭沒有出來投票,是泛綠慘敗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馬英九說的,「DPP自己打敗自己」。顯然KMT所訴求的:「給民進黨一個教訓」,連泛綠的隱性支持者都受其感染,票都投不下去。而這個原因的背後,當然是陳水扁的治國能力受到高度質疑。

因此,整個大局就是阿扁的期中選舉,不管是KMT操縱,或是阿扁錯估情勢親自下海,整個社會就是如此的氛圍。如前一篇文章馬英九的縣市長輔選哲學所提到的,降低政黨對決,強調縣市長個人層次,對DPP才是上策。但即使這樣做,DPP僅是會少輸一些而已,還是無法扭轉對阿扁不信任投票的趨勢。

 

其實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於,每四年舉行的總統大選才是最重要的決戰,就好像日本戰國時代的「關原之戰」一樣,那才是決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一役。台灣在還沒有邁向「正常化國家」之下,任何當選總統的人或其政黨,都可能決定並影響國家認同的走向,這在其他正常國家根本是無法想像的。

 

所以每四年的總統大選,根本就是一場「準戰爭」的狀態,因為其他正常國家若要改變國家認同除了武力革命之外,別無他途。但是台灣人以高度智慧,讓「數人頭代替數拳頭」,而這也可說是華人世界五千年來的的政治奇蹟。

 

因此,在這種「準戰爭」的狀態之下,任何選舉都只是在操兵,試探對方的虛實罷了。所以,縣市長候選人的圖像注定要被掩蓋忽略,即使是,諸如台北縣、宜蘭縣、彰化縣這種過去縣政施政成績有積極改善的DPP執政縣市,依然會輸江山,難道選民是「理性」的公共政策思維省思下的結果嗎?

 

因此很自然地,選後的話題,當然還是各個政黨天王的去向,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阿扁與馬英九(勉強加上宋楚瑜)的思考脈絡與佈局,而非哪個縣的縣民有福了,將可以有哪些憲政的革新,這類的話題。

 

因此重點當然還是在2008總決戰。

5 則留言:

  1. 不盡同意.我覺得你過度連結到台灣政治.我反而認為國家認同的成王敗寇之戰的成分已經越來越淡.如果夠強的話,以台灣認同持續上升的趨勢,今天貴黨是不會輸掉嘉義宜蘭的.我覺得變成2008不是台灣政治的本質,比如嘉義和宜蘭會輸,大概也不是因為2008,而是單純地方政治的因素,這一次選舉變成2008最主要是阿扁策略的錯誤.也就是阿扁面對坡腳的方式,是更激烈地想要去證明自己還是人氣王.這個心結不解,接下來貴黨短期內的前途還會繼續黯淡.

    這一次的局跟97年貴黨大贏多少有些類似,所有不利的因素全部出現在一方.只不過勝負相反.向呂秀蓮跟蔡仁堅連在眷村中都得到不少支持,這是今天很難想像的.
    宜蘭會輸主要還是沒有栽培新人.我想不少人大概懶得再看老面孔回鍋.台北縣可以算是對阿扁的不信任投票.桃竹苗根本一開始就沒勝算,彰化是明顯輸在三合一.從上次立委選舉國民黨成功突圍就可以看出端倪
    另一個真正的問題是三合一,也就是國民黨優勢的縣市議員和鄉鎮市長成功地綁住了縣市長.
    阿扁跳出來功不可沒.我一直認為中間選民有兩類,一類是會被縣市議員人情綁住但在大型一對一(縣市長,總統)會考慮投泛綠的""基層型中間選民".一類大概對兩黨都質疑的""批判型中間選民".前者在缺乏投民進黨黨動力下被綁走,後者可能根本就沒出來投票.這在膠著選區殺傷力都極大.事實上這兩種中間選民的操作方式有別.
    地方選舉可以變成,也可以不變成期中考.國民黨當然想趁阿扁聲望低迷之際把這次選舉變成期中考.民進黨最好的戰略是避開.但是貴黨不是避不開,而是大老闆根本就不想避開,操作方式讓也跟著讓它變成期中考,這對兩類的中間選民同時產生強大殺傷力.這一點來說與其怨嘆台灣地方民主不彰,不然回頭來批判阿扁一開始就不談地方議題,而賭氣地也把這次選舉定位成他自己的期中選舉,自己的人氣之戰.事實上這一次的戰爭也不是2008,因為阿扁2008又不選,這一次也沒被打成蘇馬對決之類的,如果是蘇馬對決未必會變成這樣,關鍵在於變成扁馬對決.國民黨是打2008,民進黨卻在打2004,想證明自己不是靠兩顆子彈當選.
    如果阿扁選擇不跳出來大張旗鼓輔選,或是低調定位成地方選舉,我不知道今天狀況也許會好些.但是既然一開始就沒有避開,而且姿態也擺的很高,雖然爆發弊案但是仍然只高氣昂天天罵人,對兩種中間選民來說都是不可承受的.
    所以南州大大,關鍵不是台灣政治,是你的大老闆啊.

    回覆刪除
  2. 就因為這次是地方選舉所以無關國家認同,所以根本阿扁根本動員不起來.
    我已經說過阿扁的治國能力當然是有問題.

    但是我只是想探討,為何地方性的政策議題沒有受到選民'政黨與媒體的青睞獲重視.縣市長選舉應該是與公共政策最相關的,為何台灣缺乏這種辯論?
    例如花蓮高速公路是否要開通,這應該要在地方高度辯論的?為何在這次選戰當中完全缺席?同樣的明年北高市長選舉,也應該是如此?為何政策路線實質討論,不是選民的投票依據?

    回覆刪除
  3. 南州大人
    媒体轟炸當然也是ㄧ個因素,這是有意識的操作.泛藍媒體壓倒性的助選功不可沒.以我在美日經驗地方選舉是不會有那麼大版面的.所謂期中選舉,美國指的是國會,日本指的是參議院.沒有人把地方選舉當成期中選舉,主要原因是地方選舉不決定全國性政策.
    長期以來藍綠雙方的操作也是因素.至少沒有太多政治人物願意花時間去跟選民溝通政策.
    泛藍地方上反正就是買票搞綁椿.這一次沒什麼變.馬玩的兩手策略.左手自己保持清廉形象,右手大量晉用這些綁椿高手(伍錦霖,關中,何鴻榮).這一次ㄧ樣賄選頻傳.卓伯源這些黑金人物大量提名上榜
    泛綠仰賴的是造勢和打弊案.這一次高捷罩頂這個招數當然用不出來.雖然實際上就參選人而言,泛綠操守還是好得多.
    我自己感覺,選民當然需要再教育,媒體也有很大問題.但是泛綠治人物越來越懶得跟選民說明政策,面對選民的質疑也是原因.美國的民主也是千瘡百孔,但是美國有一件事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就是Town Hall meeting.候選人到小鎮的集會所,說明政策,同時現場也回答民眾的質疑.不管實際上如何,至少有這個形式.而我看電視轉播的感覺,實際上這些meeting的問題常常也很尖銳,候選人是沒辦法ㄧ股腦自說自話.透過電視轉播至少也可以讓很多人知道政策.候選人的姿態看起來也比較謙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來說,其實這種town hall meeting是做得起來的
    泛綠的作法就是造勢.造勢是單向的動員.台灣如果要重拾公共政策的討論,揚棄那種造勢,而改以town hall meeting這種雙向溝通,可能你說的問題會改很多
    更重要的是,其實當貴黨造勢失效之後,選民越難抵擋泛藍媒體的強勢.很多非深藍選民對媒體也不盡然相信,但是沒有人,管道回答這些對政府施政的疑問.造勢上也不回答疑問,只是罵人.這當然導致泛藍媒體效應大增.
    簡而言之三個層面.媒體來說本身替泛藍助攻心切,自然不願拉回地方政策討論.政黨陷入既有動員模式的迷思,不願意開發新的,雙向的溝通.民眾來說,不信任媒體,但沒有別的管道回答疑問,自然就被媒體創早的分為帶著走.
    此外,我上ㄧ個回應重點不是阿扁治國有沒有方,而是選舉無方,根本沒抓住選民心態.


    回覆刪除
  4. 高鐵比捷運更可怕2005年12月5日 晚上10:27

    就某些角度來看,其實基層選舉就是直接的一種社會階層跟人口結構變遷的映證,我那天看了一下台北縣, 我發現原來台北縣這三年的人口結構變好多;捷運破壞來原來的 市/ 縣 的 城鄉關係,在2001~2004這四年間移入台北縣的新移民,有一半的是在台北市長大的,也就是說新市鎮的地方,藍綠之間的選票結構被改變了,因為我看像蘆州或貢寮等傳統地方,選票結構不變,但一些新市鎮 跑出來,也就是台北縣台北市化,因為捷運縮短了時間,也改變了以前過一條橋就好像到鄉下一樣的感覺,現在許多台北縣的新移民,白天享受台北市的空間, 晚上回台北縣睡覺,這就是捷運的功力。所以台北縣變成台北市的down town, 我用1997~2004的政黨投票比例去做迴歸,我發現新市鎮的效果這個效果讓台北縣的綠軍流失約4%的政黨印象支持度,因為這些從城市幅射回去的新移民,較認同台北市;1997的基層綠軍是地方包圍中央,2002的之後是城市幅射鄉村,所以馬英九的力道才會有效。

    因為如果是文宣戰,不可能會輸太多,會輸很多,一定都是社會階層或人口結構被改變了,而且深南(deep south)效果在基層被反應出來,;
    另一個挫敗的原因其實是好事,因為綠軍的黨系統沒有大到能一次處理,三合一的基層選舉;2001~2005 台北可選舉人口成長了約四十萬人, 平均年成長十萬, 而且還有另一股移民是從桃園上來, 這是工業區的效果;至於去政治化去政黨化去統獨對決化,會有效果嗎,對這群人?
    我認為對北縣新移民不會有太多效果, 因為印象度的改變 是要用文宣和時間來換,用政策是換不出來的,國會選舉才是印象度大考驗,至於總統選舉,正是牛肉比價大賽,
    另一個政當對決而藍軍勝出的原因是,大家去回想2001台北縣的對決,有5%的投票是因為不爽2000藍軍惡搞的另一種復仇;今年台北縣的對決,也是藍軍總動員對“二顆子彈的“情緒發謝, 也就是說,藍軍在這次選舉,總算把所有積怨一次吐完, 現在二邊重新歸零

    整體來說,綠軍還學不會打城市戰爭,而台灣城市化的速度愈來愈快,而綠軍還沒找到城市選舉的文宣氣氛應該是什麼調調,這才是另一個的文宣不成影響力的潛在原因。

    回覆刪除
  5. 一部份贊成
    精確的說是白領化.台北縣的人口有劇烈的變化.尤清當的時代,依靠的是中南部北上在台北縣上班的藍領人口.十幾年下來,台北縣工廠已經關得差不多.新的移民,已經是在台北市上班的白領人口.台北市人口沒有增加.
    至於你說桃園上來,我是有點疑問.桃園人口持續增加,應該是沒有太多外移.
    事實上,桃園也有類似的現象.上次總統大選我檢視我母親娘家桃園,發現傳統型的客家村里阿扁得票率多半達到五成,真正輸的反而是新蓋起來的這些大樓的外來人口.這點光看鄉鎮很容易失真.
    藍領跟白領在很多議題上會有不同態度,最明顯是中國政策.藍領跟農民懼怕中國產品的低價競爭,但是白領多半在台北市的大公司上班,工廠在中國,常要去中國出差,暫時沒有被替代壓力.不三通對他們來說只是增加出差的麻煩度.
    但是這只是ㄧ部份原因.羅文嘉得票比阿扁選總統少了20萬,比上次蘇貞昌得票少了10萬票.上次蘇的獲勝,反應了普遍對他績效的肯定.事實上即使是我遇到的泛藍選民多半對蘇貞昌績效是肯定的,但是都強調是反扁,而沒有人說反蘇.根據我知道羅總部的民調,在高捷案之前是高於周錫瑋的,高捷案之後ㄧ路下滑.與其說是馬英九因素,不如說是高捷因素.

    回覆刪除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