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廢墟少年》心得

 
《廢墟少年》這本書是「報導者」的深入專題報導所匯集而成,從網路走入紙本。看到的是一個個被家庭與社會所遺棄的少年,從第一線手社工的觀察與心聲,所透漏的是極度深沉的吶喊。
 
作為一個勞動政策的研究者,更是心痛,因為這些少年的最根本的源頭,大部分都是一個失業的家庭。失業裁員或關廠倒閉,對於企業而言,或許只是資金的移轉、企業的轉型,或是經營不善的收尾。對於企業人資而言,妥善收拾殘局,冷靜完成法定解雇程序。對執政者而言,是失業率數字背後的政治盤算。對第一線就業服務員而言,是龐大業務負擔之下,必須趕快消化處裡的案量。
 
因此,人被化約為數字,失業者的血肉之軀、七情六慾被塗抹去了。這些情緒,最後都在家庭爆發,後果就是這本書當中,一個個少年所亟欲逃離的破碎原生家庭。

很不幸的,這些渴望親情的少年又匆匆建立一個早熟的家庭,結果又再度親情夢碎,再度陷入另一個黑暗輪迴無法自拔。另外有些少年進入安置機構,不可思議地,這些原本的心靈後花園,卻變成了修羅場,被霸凌、性侵的黑數高到嚇人。
 
教育體系單一的成就價值、安置機構的失功能、家庭體系的崩潰瓦解、城鄉資源與貧富的極大差距、瀕臨身心力疲無法整合的社工體系,這些失去頭緒的系統之間的相互增強下,兩萬三千名的中離生,只能繼續在社會邊緣之間遊蕩。

當很多上市企業以裁員降低人事成本來提高EPS,帶動市場買氣,股民搶進股價攀升之際,翻看本書,這真是一個朱門酒肉臭的現代啟示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