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萬在台日本人,在二戰後一年內,被迫只能帶一千日元,隨身行李搭船引揚回到全然陌生的“故鄉”日本,這些被稱之為引揚者的日人,回到日本也受到歧視,生活困難.灣生回家週五首映,週日晚場有八成滿,今晚在天母戲院裡,充滿了笑與淚,大時代下的悲歡離合.故鄉就是出生養育長大的地方,年邁的灣生,理所當然地說出台灣是我的故鄉,我是台灣人.
紀錄片中的二代灣生富永勝,花蓮北埔出生,到台南師範讀沒畢業,台語雨夜花朗朗上口,回日本從代課老師當起,家中書櫃滿是台灣相關書籍.也有灣生第三代,祖父在蘇澳經營冷泉汽水工廠,最後也只能被迫放棄所有資產,至今難忘他在船上看著她養的小狗的背影.
更動人的是,被送給台灣人家庭當童養媳而留下的片山清子,一直等到他的外孫女了理解外祖母身世後,才展開日本尋根之旅,找到他母親的墳墓.更有人嫁給台灣人默默留在台灣這個故鄉.影片中沒有的,甚至有人偷偷留下來,隱姓埋名,怕口音被認出來,當啞巴數十年.
每個人的年少時光總是燦爛耀眼,電影中每個灣生對於在台灣的青春歲月念念不忘,集體、斷然毫無選擇地被迫離別,硬是切斷與出生大地的聯結,是殘酷的時代悲劇.對戰爭的慘痛回憶與反省,對發動戰爭的憎惡,破壞了他們既有的人生道路.
灣生回家的心路歷程與台灣外省老兵返鄉探親的心路歷程是相當接近的.但台灣社會的民主化之後,才總算能正視日治五十年期間的人民史,脫離國家意識形態主導的史觀.
1895年時,日本給台灣人自由選擇是否留在台灣還是回去當清國人的權利,1945年,當時盟軍是否也應該給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選擇是否當台灣人的權利呢?而當時這四十六萬在台日本人的私人動產與不動產,是如何被處理?又被如何轉移?在1949國民黨撤到台灣之前與之後,政策上是否有所改變?這些硬政治是我在感受到軟親情之後更有興趣探索的.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思念故鄉的心---〈灣生回家〉觀後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
-
ECFA 的簽訂,石化業一直是高分貝的要求盡速簽訂,不管是石化業者還是政府官員紛紛高調表示,由於中國與東協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於 2010 年開始生效,如果不盡速簽訂 ECFA ,臺灣將被邊緣化,石化業將全盤崩潰,數十萬人將會失業。 但是,這極可能只是政府官員...
-
《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 這本書的主體似乎是白團,不過毋寧是藉由白團來重新理解蔣介石。作者野島剛在序言當中,也提到在當代重新理解蔣介石對於中日台三國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記,這本書是以日文撰寫出版,所以作者是在與日本民眾對話,作者希望日本人能夠深刻了解蔣介石這個...
-
草山一直到1951年才改名叫做陽明山。因為老蔣逃來台灣之後就住在草山,設立草山管理局,掌管京畿重地,後共匪就宣傳蔣匪已經入草為寇,老蔣氣死了,底下的人馬上改為陽明山,並且大外宣說老蔣崇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每天都在陽明山閉門苦修。因此,陽明山在1951年前都叫草山,因為滿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