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瘋路跑、瘋報名之後呢?

最近路跑界最熱門運動,就是在電腦前等報名時間一到,
鍵盤滑鼠雙手並用上網搶報名各種路跑賽,
戰況簡直比搶過年火車票或天團演唱會門票還激烈。

路跑賽報名秒殺,代表參加的跑友超乎預期的多,
這在倡導全民健康,走出戶外的層面上,
大家都出來流汗運動當然是好事一件。

但是路跑報名有必要立即在網路上「搶頻寬、定生死」嗎?
當然對主辦單位而言,報名費可以在網路報名時就直接入帳,
確定後續賽事舉行時的財務無虞,
但技術上,主辦單位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改進之道,
以免澆熄跑友的參與熱情。

幸好已經有某些主辦單位修正了作法,
以「先報名、後抽籤」的方式,
讓大家都能有公平機會參加。

但是如果我們更深入探討這股路跑熱潮的趨勢變化,
可發現由於路跑人潮帶來的「數字績效」,
已經成為地方政治首長的政績KPI,
因此各地方政府大都鼓勵這種路跑活動,
形成某種運動嘉年華會的氣氛。

在各地方政府積極努力要政治業績的需求之下,
各商業品牌業者當然順勢出擊,
趁此熱潮,大力主辦各種以該品牌為名的路跑賽。
仔細觀察,這些路跑賽有逐漸變成特定品牌產品促銷大會的趨勢,
起跑鳴槍時的盛況空前,隨之而來的就是,
擠沙丁魚式的路跑品質與終點前的大排長龍。

由於路跑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封閉有限的道路空間舉行,
但是主辦單位在「效益最大化」的考量下,勢必要塞進最多人頭。

因此就會忽視跑步本身所應該具備的品質,
諸如:距離與時間的測量精準度、適當的跑距密度等基本要求,
實在不是跑者所樂見。

或許有人會說,大家出來運動運動不是很好嗎?
為何要如此吹毛求疵?

不過,由於這些品牌路跑,以封閉公用道路並使用公園等公共空間,
排擠其他人的使用權,那就必須要檢視,其目的與成果是否是基於社會公共利益?
否則這跟廠商要求政府封路,在馬路集體開趴有何異?

跑步還是回歸跑步的本質吧!
台灣其實要多一些社區型、不須大規模封路,
且可現場報名(但比較貴),但是又有一定專業競技品質的賽事,
讓跑友精準明確地了解其練習成果的點滴提升,
從中得到滿足與成就,這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不然這股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路跑熱潮,
如果像台灣過去常有的一窩蜂狂熱,迅速退去,
實在不是我們這些老跑友所樂見。


_MT_SEPRATOR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