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借我了一紙袋的書,
其中有兩本「深夜食堂」第一二集。
看完紙袋內書後的一天夜裡,
不經意拿起那兩本漫畫。
這套書(中文版已經出到第九集)一直很熱賣,
我以為這是跟食譜或美食介紹差不多的書,
但一翻開就驚覺不是如此,
人還是不能先入為主的好。
發生在一家深夜開到隔天早上的食堂中,
每個小故事的主人翁都是一個來店裡的客人,
由這個客人點的一道菜,
帶出一個個感人雋永的小故事,
從極短平凡的小品中,感受溫暖與人性,
好像是日本人的專長,
許多一集一個故事的日劇不都是如此嗎?
深夜食堂的重點絕對不是食物,
因此我絕對不會去買另一本深夜食堂食譜,
而是透過食物所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有一篇主角只吃生魚片旁的蘿蔔絲,
還有自己帶土司叫老闆做三明治,
即使是如此間單的食物,
還是有溫馨的小確幸。
讓台灣人比較陌生的或嘖嘖稱奇的是,
這個老闆兼廚師在深夜所經營的食堂,
彼此不相認識的客人之間,
與老闆之間,
居然可以在這個小小的空間當中,
發展出類親屬的親密關係!
這種透過食堂所產生的社會連帶,
讓身處在高度都市化,原子般的個體,
重新有機連結在一起,吃完飯,走出食堂後,
得以在冷漠卻擁擠的都市中,
像原子小金剛一樣繼續勇往直前。
生活上遇到挫折,
有個溫暖的窩,可以相互傾訴,
這個食堂簡直比家還像家,
但書中的食堂並沒有取代家庭,
反而透過食堂氛圍的相溽以沫,
讓客人出了食堂之後更走向家庭或人群
我想這本書在台灣大賣
凸顯台灣人內心的孤寂
與對親情的渴望吧!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深夜食堂」的人性空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
-
ECFA 的簽訂,石化業一直是高分貝的要求盡速簽訂,不管是石化業者還是政府官員紛紛高調表示,由於中國與東協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於 2010 年開始生效,如果不盡速簽訂 ECFA ,臺灣將被邊緣化,石化業將全盤崩潰,數十萬人將會失業。 但是,這極可能只是政府官員...
-
《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 這本書的主體似乎是白團,不過毋寧是藉由白團來重新理解蔣介石。作者野島剛在序言當中,也提到在當代重新理解蔣介石對於中日台三國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記,這本書是以日文撰寫出版,所以作者是在與日本民眾對話,作者希望日本人能夠深刻了解蔣介石這個...
-
草山一直到1951年才改名叫做陽明山。因為老蔣逃來台灣之後就住在草山,設立草山管理局,掌管京畿重地,後共匪就宣傳蔣匪已經入草為寇,老蔣氣死了,底下的人馬上改為陽明山,並且大外宣說老蔣崇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每天都在陽明山閉門苦修。因此,陽明山在1951年前都叫草山,因為滿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