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3日 星期三

馬拉松----中年男人的威而剛

最近我發覺馬拉松是一項危險的運動,因為危險所以有致命的吸引力,就像青少年在街頭飆車、中年男子服用威而剛,或是去日本吃河豚一樣。

在我訂閱的網路新聞當中,每天送來有關馬拉松的新聞,常常是每兩三天就傳出哪個地方的馬拉松又死了幾個人,實在是怵目驚心。遠的不說,今年的香港馬拉松,因為空氣品質很糟糕,主辦單位過度炒作,一些練都沒練的人,隨便穿個短褲就下場,結果一堆人送醫,還有人因此喪命,後續引起輿論對主辦單位大肆撻伐。今年我參加金石馬拉松半馬組,才剛起跑不到一公里在隧道內,我就親眼看到一個人躺在路邊,後來緊急送醫,昏迷不醒急救了好幾天。

 

馬拉松對於我這種業餘跑者而言,是在挑戰體能極限,後半段那種全身無力,血糖下降,脂肪燃燒殆盡,心臟快要從嘴巴跳出來,甚至視線開始模糊,這種對體力與意志力的嚴厲考驗,我覺得那是一種游走死亡邊緣的刺激,那是有致命吸引力的。從對體能極限未知的挑戰,一旦完成,那種內心滿足與驕傲油然而生。當然那塊完跑的獎牌,更是對親朋好友的最大炫燿品。

 

我從參加馬拉松開始,就發覺年紀比我大的一大堆,我絕對是在平均值以下,就以今年的2006金石馬拉松全馬男子組完賽(六小時內統計為例,人數最多的是男乙組54-45歲,本人參加的男丙組位居第二,台灣的馬拉松人口真的就是如此,沒幾個毛頭小子在跑,有的話都是學校的田徑隊好手。中年男子絕對是馬拉松人口的主流,WHY?

 

高齡組65歲以上:10

男甲組64-55歲:78

男乙組54-45歲:291

男丙組44-35歲:189

男丁組34-25歲:79

男戊組24-18歲:13

 

回想起我發願要跑馬拉松還不是就是為了不服輸(),要證明自己還「很行」,跟年輕的時候一樣,「想抓住青春的尾巴」(這句話是別人問我為何要跑馬拉松的標準答案)如此而已。結果在親朋好友之前發下宏願,立下毒誓,這下子可就騎虎難下了。尤其是馬拉松平常沒有持續的練跑,是會很老實的反映在成績之上,一點都沒有那種臨場突然神力大發的可能。因此平常練跑,就好像武林高手平常獨自練功,時限一到,就到光明頂一決生死,不是你趴下來,就是我趴下來。

 

好像是在DISCOVERY頻道某個節目有看到,人類有一種追求頻臨死亡刺激的原始慾望,因為過去在原始人狩獵的時代,常常會有猛獸突然衝出來,人類的腎上腺素就會突然爆發,讓人逃的比平常快,那種劫後餘生的快感,使得人類有不斷冒險的本能。而現代社會當中,生活都太安逸了,腎上腺素很少有機會爆發,因此遊樂園的雲霄飛車就成了消費人類冒險本能的好去處。跑馬拉松又何嘗不是?

 

 

PS.太魯閣馬拉松一直沒有機會親身參加,去年由於路線更改城跑往花蓮市,在許多跑友的抵制下,我也沒參加,今年路線終於改回來,從牌樓跑到天祥折返,對嘛!這才是太魯閣馬拉松!因此今年決定報名參加,也在MSN上公告週知。11/4太魯閣,我來了!

3 則留言:

  1. It is true risks of injury and even death increases generally with age. Some books actually suggest "masters" (40+) should run every other day. I use heart monitor (during runs) and blood pressure (before getting out of bed in morning) to provide bio feedback. The best of course is to make sure you seek medical advice.

    Haricot
    (Canada)

    回覆刪除
  2. there aren't that many young people running because it's hardwork' unfortunately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comfort and ease in life has made young people all the more lazy nowadays. (i sound as if i'm old.) anyways, all the best for the upcoming marathon. happy running.

    回覆刪除
  3. TO Haricot
    感謝你的忠告,台灣也有許多人會帶上測量血壓與心跳的手錶,隨時監督自己的狀況,但是我還沒那麼拼命啦.

    To shirley
    年輕人不是沒時間,而是根本不覺得維持身體健康很重要,反正還年輕,事情總是要碰到才會認真思考.以前的我也是如此.我現在覺得出社會工作之後,最重要要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兩個,1.運動.2.閱讀.

    回覆刪除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