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對很多人來說,是高級住宅區或據異國風味商圈的代名詞,但是對我而言,則是青春童年的回憶,其中充滿了田野探險、異國新鮮、童伴的玩趣。而這個回憶好像一場夢,因為一切都在台美斷交、美軍撤台之際,一瞬間消失,其僅存的房舍遺跡也逐漸湮滅。而在忠誠路開通之後,天母更正式走向都會商圈之路,寧靜小鎮的氣氛,逐漸蛻變。
李清志的下列文章,激起了我的一些童年回憶,我特地把他完整貼出來,但是由於他本身就住在眷區當中,幾乎是美軍軍眷的一份子,而我卻是住在眷區旁邊台灣鄉下小孩,因此他的觀點是處於核心,而我則是處於邊緣,應該有很大差異。
誠如李文當中所寫的,台灣對於那段歷史記憶幾乎是空白的,而台灣也沒有人將那段期間各種角度的口述歷史、回憶、文件和遺跡,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因此,我決定要開個「美軍台灣」的專題,最起碼先將我個人的童年體驗整理出來,拋磚引玉。
2006.01.09 中國時報
文化藝言堂 童年美軍眷區憶往 充滿雷諾瓦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傳出陽明山山仔后美軍眷區台灣銀行租約今年6月到期,百來棟眷舍的前途有待探討,讓我想起「童年」美軍眷區的一些回憶。
昔日家父於美國學校擔任生物教師,喜愛美式寬廣庭園住家,在我念小學那年,舉家搬至天母;不知不覺間在天母已住30年,這幾年這裡高樓豪宅林立,連鎖百貨進駐,人口密度急遽升高,昔日天母種種只能浮現腦海。
每當陽光普照之際,我總想起小時候天母充滿陽光、綠地、樹木及小房子,那種十分幸福的情緒;揉和著母親午后製作手工餅乾的香味,就類似雷諾瓦畫作般的溫馨印象派風格。
天母美軍眷區建築普遍以兩種型態呈現,一是紅瓦石頭牆平房,另一是黑瓦木板牆為主,木板牆塗上明亮的白色或淡綠色漆,前者多為私人所有,後者產權則多為台銀所屬,但也多租給當時協防台灣的美軍眷屬。我剛搬到這裡時對天母建築及生活方式充滿好奇與興致,那時鄰居住的都是外國人,門口都用大理石刻著John、Tom等戶長姓名、Mandy、Many等妻子名字及小孩子全家之名,可說門口一站,就一家人瞭如指掌,這在今天治安敗壞時代,簡直不可思議!
更有趣的是,天母地區住家通常留有5、60坪,甚至上百坪的綠地庭院,老美的庭院除周圍植樹外,都喜歡寬敞的綠地草坪,庭院間只有矮籬分隔或甚至無任何區隔,草皮可無限延伸,形成寬廣的視覺感受。事實上,庭院草皮也容許鄰里小孩與小狗的任意穿越奔跑,為所有孩童創造了無憂無慮的天母童年記憶。
不過愉悅的綠地經驗,卻是許多心血的結晶,綠油油草地須花費許多心力照料修剪與整理,因此這裡有種奇特的園丁行業,被稱為「野伯」(Yard boy),他們騎著老舊堅固鐵馬,載著手推式除草機、掃葉耙、加上一瓶解渴的白開水,就可走遍各家為住家草皮做每周一次的修剪整理服務。
除庭園草地外,天母住宅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家都配備壁爐與煙囪,壁爐設計當然是配合美國人住宅的傳統,相對於現今住家以電視為家庭中心的配置,過去歐美住宅幾乎都以壁爐作為住家的中心。住在有壁爐的天母住宅中,不知不覺中家庭生活也開始受到壁爐的影響。
房子的壁爐並非只是裝飾,在冬天寒流來時,還真可發揮作用,溫暖的壁爐柴火因此成為冬日家人聚集的中心。為提供住家的壁爐燃材,山腰地區每到11月就會出現一位樵夫,光著膀子高舉斧頭劈砍著木頭,然後將大小適中的木材集中販賣;有趣的是,天母住家庭院也多有間小型的柴房兼倉庫,用來囤積木料。
因社區遼闊,許多山坡上住家,山路蜿蜒崎嶇交通十分不便,想搭公車須走上一段路到大街才行,還好當年天母存留許多美國小鎮的好傳統,搭便車風氣十分盛行,走在山路只要拇指豎起,就有老美會停車載你一程。這些美軍顧問團的家眷來到台灣,美軍也為他們運來自用車,這些美國大車多為中古車,因此十分需要車廠的保養與修理,當年在這裡就有許多修車廠,其中位於天母一路(今中山北路七段)上的友聯車行與喬斯車行是當時最有名的修車廠,他們用台灣黑手精神修遍各式美國大車,實在很了不起!
友聯車行老闆修車之餘還開了一家賣生啤酒的餐廳,大受美國朋友的歡迎,同時也創造了天母啤酒屋的新風潮。(上篇)
2006.01.10 中國時報
文化藝言堂 美軍眷區見證冷戰 也是台灣異人館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美軍撤台後,這些早年美軍宿舍開始改建成高層公寓,使天母逐漸失去開闊舒暢的空間感;而台銀所興建的白木屋洋房,也逐漸荒廢頹傾,在荒煙蔓草間,顯得十分淒涼。
木屋本來就容易蛀蝕腐爛,加上缺乏整修,整個天母地區這類的白木屋,幾乎只剩下往天母公園路上,天玉街口的一棟老白屋,但是在公家單位大舉標售國有土地之際,天母最後的美軍眷區建築也就在華麗的豪宅樣品屋大興土木之際,消失的無影無蹤。我的天母童年記憶有如「蘋果的滋味」的新異版,但隨著這些年的改變,記憶中的天母逐漸模糊失焦。
反觀日本人把神戶、長崎、橫濱等過去外國人居留地的洋人住宅,稱作是「異人館」。他們刻意將這些建築保存整修,作為都市歷史的重要見證,如今也成為各個都市重要的觀光、文化資產。天母的老白屋與陽明山的美軍眷區建築,不僅是台北的「異人館」,同時也是台灣地區經歷冷戰時期重要的見證。
放眼世界各地,一座國際化都市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其現代化的硬體建設,也因其多元歷史文化的內涵。當年誰會知道戒嚴時期警衛森嚴的士林官邸,今天竟成許多觀光客來台北遊覽必定要去的觀光景點;誰又會知道昔日中山北路美國領事館建築在保留利用下,竟也成為台北市區最時髦又富歷史意義,同時也是最受歡迎的文化藝術空間之一。
面對陽明山美軍眷舍前途未卜之際,我認為類似台灣銀行這樣的公家機構,不應只是唯利是圖地著眼於房地產炒作之利益,反應該要比民間更具有都市文化的遠見,好好地保留並整修台灣僅存的完整美軍眷舍社區,作為公共藝廊、咖啡座或文史展示空間,為冷戰時期美軍在台灣的建築發展留下活生生的見證,同時也將更加豐富台北市的文化樣式。(下篇)
感謝你為「美軍台灣」開鑼!
回覆刪除我們需要你的邊緣觀點
歡迎妳下次回來天母胡思書房一起
「胡思亂想」天母的未來!!
再次感謝你為「美軍台灣」開鑼!
可否允許將此訊息轉給
喜愛討論天母未來的朋友们??
天母大使華廈主任委員 黃國仲 2006.01.29
hwjohn@hotmail.com
☆ 天母白屋文史工作組 / 公開徵召中外愛好文史同好 共襄盛舉(請代為公佈)
回覆刪除◎ 工作內容:1.定期集會討論<美軍眷舍>文史資料 2.編輯天母白屋文史教材
<天母白屋的歷史背景>(未定稿) 連絡人 黃國仲 cell: 0920-665863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改變對台戰略,杜魯門總統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聲明『台灣地位未定』,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巡弋,執行「台海中立化」政策。
同年12月中共介入韓戰後,為制衡中共軍力,美國遂決定加強對台軍事援助,1951年1月23日派遣美軍事援華團抵台, 5月1日正式成立「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U.S.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dvisory Group/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簡稱美軍顧問團 MAAG),首任團長為蔡斯少將(Major General Williams C. Chase),團本部先設台北總統府內,後遷至台北市信義路新址。
美軍顧問團是美國在台執行軍援的機構,早期美軍顧問團任務主要是提供國府軍事諮詢、協助訓練軍隊等。為了將軍援裝備確實移交至國府三軍基層連隊並督導其有效使用,MAAG的編制與人數不斷膨脹,成立時僅33人,至1951年底已達360人。MAAG更以監督軍援計劃有效執行為由,派遣更多顧問向基層連隊生根,甚至每個營都有隨營美軍顧問小組,1955年MAAG官兵已達2347人,為駐台的全盛時期(狄縱橫,1980)。
顧問團在台成立前,為精簡效率,美方即已設定駐紮台北包括美軍顧問團在內的美國政府人員總數,兼以控制宿舍住屋增建,避免台北被美軍佔領之印象與政治後果。顧問團成員在美軍的軍方系統下都屬於有官階級,依照工作駐守,其中以位在台北的美軍顧問團總部、台中的清泉崗空軍基地、高雄左營海軍基地三處的美軍顧問團工作人員最多,乃與國府協商在北中南三處,尋求適合地點興建提供這些美軍顧問團人員居住使用的美軍宿舍。
北部此項工作由當時在美軍顧問團擔任顧問工程師之沈祖海先生負責聯繫,並於1951年美軍顧問團規劃小組、沈祖海、國府外事處人員共同乘坐直昇機攜帶台北市地圖在台北市上空盤旋,並利用圓規在以台北市美軍顧問團與使館為中心,劃定通車距離為半徑之圓,在圓範圍之中,找尋適合場所,最後選定在陽明山山仔后與天母中山北路七段尾為美軍眷舍適合興建地點。其中以陽明山山仔后興建戶數最多,眷舍規模最大,居住使用的官階較高;在天母興建的美軍眷舍較為零散分布,其興建戶數較少,其中並有興建一棟六層雙拼公寓大樓,居住使用的官階主要以士官軍官為主(吳坤霖,1998)。
天母興建的美軍眷舍(當地俗稱白屋)因較少而零散,加上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在美軍撤離台灣前後,吸引中外人士在美軍眷舍周圍一帶興建住宅賃居,逐漸向外延伸擴展形成今日的天母地區。美軍殘留的美式生活痕跡、遺緒卻未從天母地區撤退,天母白屋的空間形式及挾帶的環境意義,一方面使得特權人士特殊階級進駐,另一方面其遺留的美式生活方式,則深化在地方的生活裡,也讓天母地區更為豐富特殊起來(陳策群,2005)。承載一個飄搖的關鍵年代再回歸到地方記憶的自然情感認同,白屋古蹟的保存具有多重而特殊的時空涵義。
維基百科撰稿人 黃國仲2006/6 E-mail: <a href="mailto:hwjohn@hotmail.com">hwjohn@hotmail.com</a>
注:為實踐對版主承諾,本文先在此刊登,敬祈 各位先進指正。
感謝國仲兄的短文簡介,並感佩其對於基本資料收集的用心,其實我也試著找過有關美軍駐防在台灣的一些中文文獻,但是卻是相當稀少,可能是我找的不夠用心.希望對此議題有興趣或知道門路的同好能與國仲兄聯絡.本人也會盡力將我記憶中的阿督仔厝寫出來.
回覆刪除我是台中人, 不知有無對台中 "美村路" 的歷史有深入探討, 在我小時候約 1972 ~ 1975 那裡還有一座 "維弟紀念棒球場".此外現在美術館附近還可以瞧見一些有煙囪的屋子.
回覆刪除感謝炳安兄提供的訊息,你的話讓我剛好想到我去年台中之旅有到美術館附近逛,可能有拍到你說的美軍駐的照片,你可以去我的影像館看看,確認一下.
回覆刪除台中美軍的歷史,可能就要靠你了,美村路,實在是有趣的路名.為何叫維第?那作棒球場還在嗎?
上述的聯結不知是否有侵權問題? 版主先生若發現不妥煩請刪除.....謝謝!
回覆刪除版主您好,我是一位影像工作者,因為最近正在製作一部有關美軍在台灣的紀錄片,看了你的文章後,想跟請教一些問題,不知道可以幫這個忙嗎?我的聯絡電話是02-27112842,謝謝
回覆刪除雖然不是生長在那年代,但還是好懷念小時候的天母
回覆刪除印象中現在的天母棒球場忠誠路上以前是啤酒屋,後面好像是公車停車場
小時候念的幼稚園就如同版主敘述的有院子有壁爐
只可惜現在拆掉蓋新的住宅大樓了
希望相關單位能夠保存這些歷史見證
感謝版主分享從前的天母,不知是否有天母的舊照片可供分享
一個生於天母長於天母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