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南洲山房---張烽益筆耕部落格2.0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痛定思痛,別讓石化業再綁架高雄----探究高雄氣爆事件的根源
一條輸送石化原料的管線,炸碎了多少高雄人的家庭。不只高雄人,相信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是到現在才知道,高雄市區的地下埋設了如此數量龐雜的石化原料輸送管線。這些管線並不是提供給消費者使用的天然瓦斯,而是石化廠的用來輸送丙烯、乙烯等石化原料的管線,但是為何非得要一定經過高雄市區不可?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往上溯源,到這些石化管線的末端源頭,也就是位於仁武、大社,由經濟部工業局管轄,設立於1971年的「仁大工業區」,這也是李長榮化工、中石化、台塑、台聚等石化中下游廠商聚集的區域。這些石化中下游廠為何要聚集在此,那是因為他們所需要的丙烯、乙烯等石化原料,都必須依賴最上游的輕油煉解廠供應。
而台灣第一個輕油煉解廠,在1968年開爐的「一輕」,也就是目前位於後勁的高雄煉油廠,就是供應他們原料的母雞。因此,像李長榮化工這些中下游廠商不得不像小雞依賴母雞一般,群聚在高廠周圍,以輸送管線汲取其提供的上游原料補給。
故事發展到這裡,高雄煉油廠與東邊隔著國道一號的仁大工業區內,形成一個緊密依賴臍帶相連的石化上中下游的封閉自給自足體系,那為何會有石化管線要從北高雄長途跋涉到南高雄的前鎮呢?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蔣公國喪時,三軍儀隊演奏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二樂章喪禮進行曲,是我接觸古典音樂的起點

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棒打矽谷科技新貴----《打造創業型國家》讀後感
本書《打造創業型國家》的原文在2015年出版,2021出中文版,當時還沒有產生中美貿易戰與烏俄戰爭,當時等於是全球化、自由化的高峰,導致本書作者對於自由化的厭惡到達頂點,並對於美國那些發源於矽谷,打著新創門號的產業,例如蘋果、特斯拉以及一些生物科技與製藥產業,進行強力批判與反思。簡單的說,作者認為這些企業將「風險社會化,報酬私有化」,拿盡國家補助的好處,卻又公開是他個人的功勞,並要求國家不要干涉,作者火冒三丈的了極點。
全書就是在揭露,創新帶動經濟成長的六大迷思:
1.創新必然來自研發。錯,作者認為兩者沒有必然關係。
2.小就是美。錯,大企業也會有創新。
3.創投熱愛風險。錯,創投業者更會計算投資風險,都是撿現成的已經成熟的階段才投入。
4.我們活在知識經濟裡---不信你看有那麼多專利。專利增加,主要是可申請專利的標準降低,還有把壟斷專利當成商業競爭手段,所以專利增加,不代表創新增加。
5.歐洲的問題全出在商用化上。錯。國家投入創新少,自然商業化成果就少,美國是國家投入創新很多資源。
6.企業投資需要少一點稅、少一點官僚。錯,多稅收國家才有更多資源投入創新。
作者每一點都打到痛點,拳拳入肉,很過癮。簡單的說,作者就是看不慣傳統經濟學的小國家、減少政府干預才會有最佳市場效率,因為他看到美國生物科技、製藥、網路新貴、甚至蘋果,得了便宜還賣乖,明明就是國家支持他們一大堆,卻忘恩負義,宣稱是他個人努力,國家不要管我,太囂張了。而政府沒效率也居然成為社會共識,實在無法容忍啊。因此他才提出一個新的創業型國家的概念,他以丹麥、中國等國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的發展,為證明。
結果就是,作者對中國過度高估期待,甚至誤解,以為中國政府的高瞻遠矚就是創業型國家的典範,看看現在中國,作者應該會有所修正吧。
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台灣研究》讀後心得
筆者剛剛閱讀完政大社會研究所鄭力軒教授,在去年底出版的新書《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台灣研究》之後,感覺通體舒暢,解開我心中很多疑惑,讓我對於社會學,甚至人類學、民俗學在台灣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圖像,筆者認為這本書其實作者藉由陳紹馨這位橫跨日本、國府接收、美援這三個時期的社會學家的學術發展脈絡,進行了台灣社會學的社會學分析,他坎坷的學術生命,也正反映了台灣社會學發展的崎嶇與斷裂。
老實說,即使筆者是社會系畢業,不過並沒有讀過陳紹馨的原典,僅看過有學者引用他對人口變遷研究的片段記憶,而且,一直以為他跟同時期的社會學家像龍冠海、楊懋春等人一樣都是跟著國府來台的外省人。其實陳紹馨是道地汐止陳姓大地主家族的後代,到東北帝大深造,畢業後擔任社會系助手,應該是第一個台灣人取得日本正式教職。
陳紹馨對於台灣社會變遷的分析,是他的學術核心,他認為台灣原住民以血緣關係組成的部落社會開始、清朝漢人移墾逐步進入以地緣關係組成的俗民社會,日治時期的中後期台灣進入以社會功能或社會需求為基礎的市民社會,由此,二二八事件可解釋為來台灣的外省人由於還停留在俗民社會與台灣市民社會,所引發的大規模社會衝突。陳紹馨雖然並沒有明講,不過作者從他的留下的講稿文獻當中隱約可透露出來。
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軍中的天兵
今年義務役將回復到一年,薪餉可以月領2.6萬,當年我服役一年十個月的大專兵,
薪餉差不多三千,當時的基本工資八千多,
傳奇的是,我退伍後,居然能存三萬元買二手的光陽豪爽150還有剩,真是國軍儲蓄楷模。
當時入伍的時候,到一個深山裏面的獨立排據點,三餐都是吉普車送來,
洗澡要自己砍柴燒熱水,好像遺世獨立的村落,現在很真懷念。
在每個人都可以拿到槍與子彈的情況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很重要,
因為一旦發生衝突,那不是鬧著玩的。
有兩種人是千萬得罪不起,一就是當時排上還有三年兵還剩不到一年要退伍,
所以這些人都是老大,連排長都怕他們。
另一種就是整天行為天天的天兵,
當時排上有個天兵,我深夜去接站哨交接衛兵時,
黑暗中他看到我的微弱手電筒燈光,
大喊一聲口令,我要回答之際,
我突然聽到他把M1步槍上膛拉槍機清脆聲音....,
我呆在原地,他之後跟我一直笑。
我記得大家都叫他炊粿,他也不以為然,其實他一直是天天過日子,
精壯的體格,任勞任怨,沒有講甚麼話,很沉默,也不會跟人閒話家常聊天,
不知他現在生活如何,他的臉孔至今我還記得。
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紀錄清末台灣泉州與寧波的商業文書----《尺素頻通》
這本書《尺素頻通》的出版也是很神奇,政大歷史系教授(後任中研院院士)方豪大約於1958年在舊書攤買到這本大約寫於1896年的古書《尺素頻通》,然後在1972年寫成了研究台灣行郊的論文,後來本書編者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玉茹教授,專研台灣商業史的過程當中,2011年開始研究台灣的河港貿易發展史,得知《尺素頻通》這本書的原稿還典藏在政大圖書館,經過四年整理才在2013年底,將該古書的文字解讀註釋後出版成書。
而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另一個神奇,根據林玉茹教授的考究,作者是泉州人金竹如,推測是阿拉伯裔,他十多歲就到寧波表叔的買賣南北貨的代理商新竹記工作,當學徒,十年後表叔回泉州照顧母親,當起總管,不過應該是與下人起衝突,一年後就辭職回泉州,1897年台灣剛剛被日本統治,雖然當時中國原本的貿易商掌握到的台灣狀況很混亂,莫衷一是,不過金竹如還是經友人介紹來到淡水發展,也算是一種賭注,自行創業,做九八行(抽取2%費的委託代理商)船商生意,也替人寫商業書信。這本書就是他要離開寧波的時候,所抄寫當時商行的商業書信,來做為他以後創業時的參考範本。
這些古典文字的書信露很多當時的進出口商品的行情與數量,其中,讓我有興趣的是糖的分類,區分為:青糖、白糖、水糖、白綿。白糖又分為:泉白、臺白、鹿港總白、小臺白、新城白、春莊高二檔臺白、鹿貢白、火車白頂尖、頂高白、揀吉、高二檔小白、新小白。其中火車白,就是從香港出口,歐美大資本在東南亞以現代糖廠精煉技術生產的白糖,物美價廉很有競爭性,在中國被六強逐漸開放口岸之後,形成臺糖很大的對手。
追憶東吳社會系林嘉誠老師
昨天一早,太太跟我說新聞報導林嘉誠老師享年73歲過世的消息,同時也收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心中實在感到震驚。 我在東吳社會系就讀時,林老師的政治學是必修課,當時,適逢野百合學運,台灣政治局勢大爆發的時代,但林老師上課,還是認真照表操課,把他應該教給學生的政治學基礎講完,雖然,...
-
ECFA 的簽訂,石化業一直是高分貝的要求盡速簽訂,不管是石化業者還是政府官員紛紛高調表示,由於中國與東協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於 2010 年開始生效,如果不盡速簽訂 ECFA ,臺灣將被邊緣化,石化業將全盤崩潰,數十萬人將會失業。 但是,這極可能只是政府官員...
-
《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 這本書的主體似乎是白團,不過毋寧是藉由白團來重新理解蔣介石。作者野島剛在序言當中,也提到在當代重新理解蔣介石對於中日台三國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記,這本書是以日文撰寫出版,所以作者是在與日本民眾對話,作者希望日本人能夠深刻了解蔣介石這個...
-
草山一直到1951年才改名叫做陽明山。因為老蔣逃來台灣之後就住在草山,設立草山管理局,掌管京畿重地,後共匪就宣傳蔣匪已經入草為寇,老蔣氣死了,底下的人馬上改為陽明山,並且大外宣說老蔣崇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每天都在陽明山閉門苦修。因此,陽明山在1951年前都叫草山,因為滿山...